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

從《NANA》看音樂「分類」這件事…

啊我最近在「追劇」
因為《NANA》這部動畫版權到期,三月底就要下架了。
算算一天看個兩集,大概20多天可以追完~

簡單簡介這部作品:

《NANA》是漫畫家矢沢 あいYazawa Ai 矢澤愛)在集英社《Cookie》雜誌上連載的作品。故事兩位主角:大崎 ナナ(Ōsaki Nana大崎 娜娜)與小松 奈々(Komatsu Nana小松 奈奈)名字讀音同樣都是「NANA」,在偶然的巧合之下相遇,後來成為室友一起生活的故事…

除了是「少女漫畫」,也改編為電視動畫、真人演出的電影。

所以說到這個「分類」呀!
本作主角之一的「大NANA」是搖滾樂團主唱,故事也有很多部份是圍繞著搖滾樂與流行音樂在打轉,我還滿好奇有沒有人因為《NANA》而立志走上搖滾路呢?

『我書讀的少,你不要騙我…』(電影《精武門》李小龍的名台詞,自己去goooogle哈)
除了目前正在追的動畫版《NANA》,我最熟的「搖滾漫畫」大概就是若杉公徳的《DMC 重金搖滾雙面人》(『デトロイト・メタル・シティ(Detroit Metal City)』  港譯:爆粗Band友) ,漫畫全套&真人電影我都有看。
你拍攝的 Detroit Metal City。

同樣談論「搖滾樂」,NANA是「少女漫畫」而DMC卻是「青年漫畫」?
這是為什麼呢?
又到底為什麼要「分類」呢?

這時候可以TAG一下友站「沈伯的音樂筆記」曾寫過的東東…
噢不過等我有閒再補過來吧!
摘錄:「把R&B當成音樂風格」是一種本質上的錯誤。

事實上,R&B是不折不扣的「產銷分類」;
泛指所有「黑人音樂家所生產的音樂」或「以黑人為主要銷售對象的音樂」


荒島音樂 → https://pauls0225.blogspot.com/2016/06/r.html

簡言之:「分類」是為了「市場需求」

半世紀前「搖滾樂」萌芽,後來開支散葉的長出了各種各樣的「搖滾」
藍調搖滾、重搖滾、龐克搖滾、前衛搖滾…
甚至每一種搖滾又各自長出不同的「口味」:代表流行的POP甚至可以與叛逆的PUNK結合成「POP PUNK」???
只要有市場,似乎沒什麼不可能?

寫了這麼多,重點是:「本質」是什麼?

少女漫畫、兒童漫畫、少年漫畫、青年漫畫、格鬥漫畫、戀愛漫畫、搞笑漫畫…本質是「漫畫」
搖滾樂、流行樂、實驗音樂、民謠、世界音樂、古典樂、現代樂、爵士樂………

有時候「分類」太方便,似乎會讓人忘了本質?

以上

「黑暗死亡旋律民謠藍調搖滾創作型男歌手Chanbûnsè曾文細」

※ 《NANA》dvd封面圖來自 http://www.damagedsoul.net/nana/anime/gd.html

1 則留言:

Chanbûnsè 提到...

摘錄:把R&B當成音樂風格"是一種本質上的錯誤。

事實上,R&B是不折不扣的「產銷分類」;
泛指所有「黑人音樂家所生產的音樂」或「以黑人為主要銷售對象的音樂」

荒島音樂 → https://pauls0225.blogspot.com/2016/06/r.html